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思考

admin2周前未分类22

 很高兴在这个最美的季节来到最美的承泽园,分享关于中国经济的思考。本次报告会的副标题是“两会精神解读”,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,我们需要思考:当政策目标已确定,学术研讨该谈些什么?作为学术殿堂,北大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。今天我想特别强调“传道”,这个“道”不是具体的政策,而是指政策的目标。


  我们的目标仅仅是两会确定的GDP增长5%吗?在高质量发展大框架下,在实现量化增长指标的同时,如何才能不断满足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?如何实质性改善企业盈利预期?如何提振居民消费信心?如何让经济复苏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切实提升?想要回答好这些问题,并不容易。


  既要重视GDP 也要重视CPI 


  近期我国宏观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:正如图1中的红线所示,在经济增长“量”的维度上,实际GDP增速始终保持在5%左右的合理区间,但价格指标表现却呈现另一番图景。CPI、PPI等核心价格指数持续低位运行,即使将各类价格指数综合考量,当前价格总水平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。这种“量价背离”现象目前已开始得到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多的关注。   



  图1


  值得注意的是,在既往增长周期中,当实际GDP增速达到预期目标时,价格指数往往也会同步回升,企业利润也会持续改善。今天这种GDP增速与物价水平背离的现象少见,它因何产生?中央近期为何将“推动价格温和回升”纳入未来政策目标?


  要回答这些问题,需要从微观感知视角切入。在现实经济运行中,量与价并非天然吻合。正如图2所示,高频经济指标清晰反映出,很多工业和制造业部门的企业都有“以价换量”的共同特征,即通过价格调整策略换取市场份额。这种行为虽能维系企业生存,但持续的价格下行可能会削弱市场信心。因此,我们期待看到一种量价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,这也会为市场注入更强劲的信心和动能。   



  图2


 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很重要的信号,企业看到价格上升才会生产或扩大生产。那么为什么有企业愿意“以价换量”,降价也要生产呢?微观经济学中有个和宏观领域相似的场景:面对产品售价持续走低,企业非但不缩减生产,反而选择“逆周期扩产”。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,暗含精密的成本核算逻辑。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,正如图3所示,当商品售价仍然高于可变成本时,即便无法覆盖固定成本,企业仍会选择继续生产。一些很“卷”的企业甚至会一边降价,一边扩大生产。此时企业的经营目标已不是“利润最大化”,而是“亏损最小化”。   



  图3


  这一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与宏观上的量价背离存在一定的关联。我们统计了一些上市企业的状况,图4中蓝色实线代表市场的价格或者是产品售价。图4中的市场价格曲线已普遍穿透上市企业总成本线,但仍高于可变成本线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企业仍然会选择生产,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“量价背离”“亏损生产”的情况在现实经济中存在。



  图4 


  回望日本经济史,1990年房地产市场的剧烈调整之后,正如图5所示,蓝线代表的实际GDP表现稳定,与红线代表的GDP平减指数的持续下行形成鲜明对比。这种经济指标的“剪刀差”将决策者推向两难境地:当实际GDP达标与价格持续低迷同时存在,政策该何去何从?



  图5


  面对这种特殊的经济形态,可能会有两种解决办法。一种观点是维持现有政策力度,守住实际GDP就是守住经济基本盘;另一种观点是必须重视名义GDP收缩的现实,主张采取更积极的刺激政策。


  当年日本如何处理这个问题?在房地产调整后的前十年,日本央行尚未建立明确的价格调控机制。只要实际GDP保持正增长,便视为经济基本盘稳固。但随着企业利润持续收缩、微观主体信心不断弱化,日本决策层逐渐意识到,价格持续下跌会损害经济的深层活力。此后,日本央行决定将价格目标锚定在0%-1%之间。实践表明,这样做法并没有大幅提升居民的预期信心。后来日本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,将2%的通胀目标确立为不可动摇的铁律,该目标被明确定义为价格调控的“下限”而非“参考值”,这意味着只要CPI未达2%,超常规货币宽松政策和财政刺激就不会止步。    


  经历了漫长的调整过程,日本人得出了结论:其一,经济健康并非简单的“正增长即安全”。经济好比人体,人体正常体温为36度多,但并不意味着人体体温只要高于0度就是健康。其二,2%的通胀值虽然是个经验数据,但对于提振老百姓的预期信心非常有帮助。这些是日本用长时间的探索换来的经验。


  去年我国两会设定的CPI目标为3%,而今年则调整至更贴近现实的2%。中央在诸多文件中也反复强调了对价格的关注。尽管重视,但价格在实际政策中的权重究竟有多大?正如图6所示,过去多年,中央始终将价格目标设定在3%。在我看来,这可能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多次面临通胀环境有关。这个3%的目标,似乎更多地被视作一个上限,而非需要达成的下限。去年,包括央行行长在内的多位领导曾多次提及促进物价低位回升、推动价格温和上涨。但从后续的价格走势来看,尽管领导层对此给予重视,价格在实际政策中的权重仍有待提升。



  图6


  从计量回归分析来看,无论是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还是财政政策规则,目前对“GDP量”的权重都超过了对“价”的权重,价格的权重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。


  展望2025年,若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约5%的实际GDP增长,这无疑需要付出努力,但经过一段努力,这个目标是可以达成的。然而,如果今年我们想要实现GDP平减指数转正,也就是大于0,这可能需要超常规的政策力度来推动。在2024年12月的政治局会议上,也曾提及采取超常规的逆周期政策。因此,问题的关键在于价格目标的权重大小。如果价格权重较小,我们或许只需常规努力便可实现5%的GDP增长目标。如果我们有更广义的目标,包括价格考量在内,那么所需政策力度可能将超出常规。


  既加强技术创新 也维护供需平衡 


  今天讨论的第二个话题是新技术的发展。该如何理解新技术的发展呢?尤其是今年以来,资本市场对DeepSeek等新技术的热烈反应,不仅提振了市场信心,更彰显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全球竞争力。从宏观来看,技术进步的本质是生产力冲击,通过提升供给能力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,持续增强国家发展动能。


  中国在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中表现出色,这是公认的事实。很多人好奇DeepSeek为何在杭州诞生,而我更想探讨的是它为何诞生于中国。答案就是中国人对效率的不懈追求。DeepSeek代表的AI革命本质上是供给侧的深刻变革,其突破性创新推动着供给曲线持续右移。    


  然而需求曲线能否实现同步扩张?萨伊定律提出的“供给创造需求”命题,供给的冲击会对需求端产生深远影响深远。以美国为例,正如图7所示,过去四十多年,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,与此同时,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却在不断下降。这表明,当供给侧的迅速扩张遭遇需求侧的制约,可能引发有效需求不足的缺口。


相关文章

金融赋能,激发消费内生动力

2025年作为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政府工作报告已将“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”列为首要工作。站在新征程的起点,金融对消费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凸显出来。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,还...

IPO须实现从重规模到重质量的华丽转身

据统计,今年一季度无论是新股发行数量,还是融资金额,与去年同期相比,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。这也被市场解读为严把IPO准入关的表现。个人以为,对于新股IPO,盲目追求融资规模的时代应该结束了,注重发行...

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有了更雄厚的制度助力

近日,金融监管总局印发《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(简称《方案》),就银行保险机构深入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、加大对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、提升老年群体金融服务水平等提出七方面二十...

助贷新规都有哪些吸人眼球的金融亮点?

近日,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《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》(简称《通知》),内容共10条,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。  《通知》发布是在现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监管制度基...

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新经济

 中国的绿色产业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,近期DeepSeek的突破令各界重新审视中国的AI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,另一方面,需求疲弱仍然是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。如何理解这组反差?宏观上可以总结为从规模不经济走向...

解码关税风暴下的外需冲击

美国政府换届一个多月时间,就对中国进口加征了两轮各10%的关税,另有34%的差别对等关税税率即将于4月9日生效,与之前的两轮叠加将达到54%。同时,自5月2日起还将终止从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进口的小额包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